你的創業心態是否和傳統不同,不再期待建立一個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的企業?
我想更多的企業還是期望build to last 而不是build to flip,至少維持三四年以上。過去很多dot com公司只是有個創意,出去公開集資,盡快創立然後cash out。我認為這樣並不好,因為那樣對環境不太健康。但是人們仍然可以建立一個高獲利,卻不一定要基業長青的公司。就像BubbleShare,我們有具體的模式去獲利。但是仍然有很多網路新創公司是為了長久經營,就像HeyMath!。

如果公司沒有獲利或是不成功,你會毅然決然地關掉它嗎?如果一家公司沒有機會成功,是的,我會關掉它。我一直認為,如果你開一家不認為會成功的公司,那麼就根本不值得去創立。你應該待在一個你喜歡的行業,一個你相信會成功的行業,成功機率比一般公司更大的地方。如果它沒有任何機會大翻身,就應該關閉。

你是怎麼吸引一些精彩的人進來的?付他們很高的薪水嗎?
不多,我付他們一堆大話,事實上是好的人才吸引好的人,一個拉來一個,就像磁石互相吸引。他們大可以在其他地方拿到更好的薪水,但是他們還是選擇守在這裡,基本上我們喜歡彼此,我們的工作很有趣。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創意不一定購大錢

【大紀元11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宗揚編譯)近期發佈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有些公司投入了大筆的研發經費卻得不到高績效,而有些公司則可藉由研發大發利巿。 在創意盛行的年代裡,許多人可能以為研發費用持續攀高是個常態。的確,美國知名的博思管理顧問公司(Booz-Allen & Hamilton)在本月甫發表的調查報告中,就指出了2005年全球研發支出排名前一千大的企業,總研發經費共4,070億美元,較2004年高出200億美元。

該研究以銷售收入、銷貨毛利、營業毛利淨利、過往研發費用支出、股票市值及股東報酬率等七項財務指標,來檢驗2005年研發支出排名前一千大的企業。並交叉比較了不同的產業及區域,試圖從中找到產業研發的趨勢與型態。

結果竟得到了一項出人意料的結論:研發經費多雖然可創造更多專利,但專利數與公司的獲利能力並無太大關連。例如研發經費居全球之冠的美國福特汽車(Ford Motor),雖然砸下了近800億的研發經費,但卻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可見,砸大錢不見得買得了好的創意。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LM構成五要素
 
*管理下的新產品研發流程(Disciplined Development Process)
1.確立每個層級的目的,並為各目的設下閘道。新產品研發流程中的各階段分為「創造產品構想」、「產品企畫檢討評估」、「產品企畫詳細化」、「產品設計與研發」、「生產」及「產品上市」。
2.必須在事前決定決策閘道中的決策管理者:誰有資格開啟閘道、讓程序進入下一個階段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追尋機會財到落實管理財>>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mega-3脂肪酸
高脂肪魚類:秋刀魚、青花魚、沙丁魚、鮭魚、鰹魚、魷魚、大比目魚
其他:亞麻籽或亞麻籽油、馬蕁草
功能--增進記憶力、預防高血壓及動脈硬化
攝取方式--期中DHA和EPA易氧化,和維生素A、C、E等抗氧化濟一併攝取更好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還曾就讀過馬里蘭企管碩士、大學史丹佛中古史。從地產工讀生開始...
 
從每週要看一中古哲學名著,得摘出兩頁精華:「瞭解及傳達事情的重點並非易事,需要多費心思,做到了,影響就很重大」
 
馬可思與密利查(Marcus & Milichap)是家商業不動產經紀公司,位於Palo Alto。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九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要當教授應該要注意的事項

下面這些我覺得寫的真是不錯,簡直就是要推一下。
以後要常常用這個勉勵自己一下才對。

教學:

  1. 我是否會精心規劃課程,以及用心製作教材?
  2. 我授課方式會不會是找一本外文書(自己可能未讀過),由學生分工翻譯後輪流上台報告?
  3. 我會不會一學期的課在授課一、二週後,即後繼無力,改由學生輪流報告?
  4. 我會不會時常不親自授課,而請過去同事或部屬輪流代課?
  5. 我上課時會不會經常脫離主題胡扯一通,或吹噓自己的豐功偉業?
  6. 我會不會投機取巧,開一些內容雷同而名稱有異的課程?
  7. 我會不會勉強開設非己所長或非己所會操作的課程?
  8. 我是以教學研究績效卓著為榮或以參與公共服務多、上電視次數多、知名度高為榮?
  9. 當學生經常遲到、早退,或不專心聽講時,我會不會只怪罪學生,而不虛心檢討自己?
  10. 我會不會確實排出學生請益時間,並且確實留在學校為學生解惑?
  11. 我會不會將授課大綱或教學計畫上網,且每學期加以更新?
  12. 我於學生犯錯時會不會動輒嚴辭責備、逐出課堂,或禁止於一定期限內不得進入研究室?
  13. 我會不會吝於對學生傾囊相授?

研究:

  1. 我每星期花在唸書吸收新知,以及從事學術研究之時間有幾個小時?這個時數夠多嗎?
  2. 我所接之非學術性委託研究案會不會太多?
  3. 我會不會把委託研究案交給學生做,美其名在訓練學生,實則是把學生當廉價奴工驅使?
  4. 我會不會占學生便宜,在幾乎是由學生獨力完成之論文上掛名,且甚至排名在學生名字之前?
  5. 我會不會因申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不順利,而怪罪評審不公?
  6. 我會不會找學生翻譯一些論文與專書,稍加整理後,以「編著」、「著述」、「編」、「譯著」等稀奇古怪的形式出版?
  7. 我會不會仰賴學生撰寫委託研究案之研究成果報告,不用心審定即將其交給委託單位?
  8. 我會不會擔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由學生或助理撰寫,會有過度引用文獻、漏列出處,以致有抄襲之虞?
  9. 我曾經全力投入研究工作,試圖在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嗎?
  10. 我會因為投稿期刊被退稿或被要求多次修改而埋怨評審不公或埋怨評審故意刁難,且從此不再繼續努力投稿期刊論文嗎?
  11. 如果學界發起一項反抄襲運動,全面清查抄襲或剽竊行為,我會擔心被抓到辮子或會被清場嗎?

指導論文:

  1. 以我的專業知識、研究能力與研究成果之表現,我是否有資格在碩、博士班授課,以及指導論文?
  2. 我指導碩、博士論文的方式會是「放牛吃草」或是「用湯匙餵」嗎?
  3. 我指導之碩、博士論文篇數會不會太多?
  4. 我會不會每週空出一段時間,指導研究生從事論文研究?
  5. 我於研究生論文口試前會不會先用心讀完論文?
  6. 於論文口試時會不會做建設性之修正建議?

公共服務:

  1. 我參與公私部門之顧問、諮詢,以及審查等工作之時間會不會太多?
  2. 我會不會因為要去參加各種顧問、諮詢、審查會議而把課取消?且事後不補課?或把學生帶去旁聽視同在上課?
  3. 我除教學研究外,會不會直間接經營公司,或依附學會成立工作室、執行非學術性之業務?

其他:

  1. 我會不會親自為學生寫推薦信?
  2. 我寫推薦信的方式會不會是要學生先寫好,然後才在信上簽名?
  3. 當學生對我有負面的批評時,我會自我反省嗎?
  4. 我會不會於研究生甄試,或研究生學位論文口試時,有徇私、評審不公之情形?
  5. 我會不會自我要求較高的升等標準,於未達該高標準前絕不輕易申請升等?如果我連一篇TSSCI、SSCI、A&H、SCI等期刊論文也沒有,而居然也獲得升等,我會不會覺得很慚愧或很羞愧?
  6. 我會不會過度熱中政治,而成為立場或色彩鮮明的御用學者或在野黨之打手?

(作者楊重信╱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澄社社員)

引用:http://neural.ee.ncku.edu.tw/~ccy0927/blog/archives/000154.html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腦切入的方法論



林峰田



「方法論」談的是做研究的一些方法。「電腦切入」是我發明的新詞,想談的是:

電腦工具及理論在研究方法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功效?我不用「介

入」,因為這樣太中立了一些,像第三者、旁觀者。「切入」有很強的主體意識

在裡頭,因為我以探討「研究方法中電腦工具與理論的角色問題」為我的主要關

切。當然,我並不希望變成「電腦主義」,把一切都加以電腦化,或以電腦化為唯

一的、至上的評論標準。但是,為什麼我又用這麼強烈、主觀意願味道濃厚的

「切入」字眼呢?因為,從我的觀點,電腦理論在研究方法論中還沒有好好發揮它

應有的角色,所以我要特別的介紹它、闡述它、運用它,看它能不能為我們的(建

築與城鄉)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啟發出一些新的觀點。



在遠古時代,人類便震懾於大自然的力量。為了趨吉避兇,便有了「探索大自然

奧秘」以及「製作實用器物、訂定制度規範」的活動。「探索」和「製作」構

成了研究活動的二大範疇。經過長久的探索和製作的經驗累積,一些有效的研究

方法逐漸被掌握到了。這也是本文要談的主題。



城鄉聚落發展的興衰原理,是大自然的奧秘之一。風水之說,是一種對於居住環

境規則的掌握,只是它並不交待這些原理、規則是如何得到的,故流於玄秘之論,

甚至於變成迷信。換句話說,風水之說是以「用」為主,而缺乏對方法論的探

討。復由於缺乏方法論,故可能迷信規則、誤用規則,反而招禍。所以,當我們說

風水「不科學」或者「非科學」,並不是說它是無效的(無助於解決生活環境的

問題),而是由於它的缺乏方法論。在這裡,我們用方法、過程來做為是否科學的

判準,而不是用其結論來判定。然而,在此我也必須說明,「何謂科學?」是一個

大哉問!不是這裡所能細述的。



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方法,或者說是發現普遍原理的方法,基本上主要有二種:演繹

法和歸納法。這種方法有一陣子(以百、千年計)是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歧視的,

現在則被認為是互補的。演繹法和先驗論、理性主義、符號邏輯有很密切的關

係,而歸納法則是和經驗研究、歷史研究分不開。演繹法和歸納法是一種概念

上、學理上的區分,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上,是沒有純然的演繹法或歸納法的,二者

必須混合著運用。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研究的二個階段。這個二個階段是連續的、互饋的。

五、六○年代,由於計算機的問世,統計學、計量方法的風行一時,以致於研究方

法似乎只剩了量化分析,而遭致深刻的反省、批判(不過,很不幸的,餘毒至今猶

未滅,更可悲者,許多研究者似乎並未自覺到身中此毒)。近來,定性分析(亦稱質

性分析)有了很長足的進步,它注重的在於研究對象的性質,而不在於數量。好的

定性分析是依靠著洞察力,正如好的定量分析要靠著計量方法一樣。而這二種方

法是要搭配來用的,而不是割裂的,更不可因「反唯定量」而變成「反定量」。

此外,不論是定性或者定量分析,都可能是用演繹法及/或歸納法的。



定性或者定量的區分,其實是十分粗淺的。它是一種針對資料型態的尺度區分。

較精細的區分方法,可以將資料分區成:名稱的(norminal)、順序的(ordinal)、

差距的(interval)、絕對的(ratio)。如果吾人僅能對研究對象做名稱上的區別,

而不能加以排序、加減等計量運算,此等資料即是名稱的資料型態。名稱的資料

是定性資料的極端例子。順序的資料,如成績名次,可以排序,不能加減,各名次

之間亦不等距。差距的資料,如考試成績,其差距是可以計量的,但是不同課程、

不同班級之間的成績比較,是無意義的。絕對的資料是完全可以量化的,且有絕

對標準的,例如溫度,長度,速度(請暫時不要扯進相對論)。我們經常可以發

現,(城鄉)研究者對這一點並不留心,尤其是搞計量的人,把一切資料都當做絕對

性的量化資料來硬套模式,真是啼笑皆非,既可嘆,又可恨!



除了原理的發現外,另一類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器物制度的製作訂定」。一般認

為這是屬於應用的、工程的,它是奠基於前述所發現的原理規則,對實際問題情

境所提出的一套解決辦法。製作性的研究工作,其成敗必須仰賴一些「指標」或

者「規格」做為判準。以電腦為例,我們必須訂出一個指標,例如運算速度多快,

然後我們才可以判定我們是否成目標。同理,為改善都市交通、改善市容,我們

也都需要訂出可衡量的定性/定量指標來。是故,我們可以把「製作性研究」的

命題記述為:「有一個方法,可以做某種事,其績效達某一水準」。這個命題涉及

到了幾個問題:

1.這些指標代表了誰的價值觀?

2.這些指標充分嗎?

3.如何來衡量這些指標?

所以,製作的研究除了要達成指標之外,更要交待上述的這些問題。



接著,我們要先談一下 what, why, how 的問題。這三個問題是研究上經常問的

問題。

1.what:研究的命題是什麼?問題是什麼?或者要開發什麼系統?(注意:「命題」

和「問題」是兩碼子事,請勿搞混。例如:「光講技術,無法實現行政資訊化」或

「行政資訊化的瓶頸是什麼?」)

2.why:為什麼?問題發生的原因在那裡?為什麼要開發此一資訊工具?為誰服務?

3.how:如何進行研究?如何建構系統?



以上所述的,都是一般性的研究方法。底下我們要探討的是:電腦如何切入這些

研究工作?



電腦在(城鄉)研究中最常見的角色是:將電腦當做資料輸入、儲存、計算、模

擬、繪圖、列印、展示的輔助性工具。這固然沒錯,但是這種狹隘工具性的看法

將無法洞察其潛在的貢獻。工具是用來延伸人類的能力的。正如望遠鏡或者顯

微鏡是眼睛功能的延伸,電腦將是人腦的延伸。它可以讓我們感知到以前所感知

不到的現象,彰顯以前所彰顯不出來的問題,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而不只是更

快、更好而已,這才是工具的真義。在此,我們還必須區分「工具使用者」及

「工具的製造者」這兩種不同的角色。



對於工具使用者而言,必須先弄清問題方向(what)。譬如說,要研究容積率的問

題。在這個問題之下,其實還必須決定是研究容積率訂定的歷史因素?政治脈絡?

或者是容積率和公共設施的均衡問題?不同的研究題目,會需要不同的研究方

法。對於研究來說,一次只能做一個面向,但我們又不願將問題割裂,所以,必須

對其它相關的面向有個交待,來個「按下不表」,聊補遺憾。



接著,要窮追猛打、打破砂鍋的問why?在這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類似「有無衡量

公共設施服務水準的方法呢?」的這類問題。此時就可以進入「how」的問題

了。研究者便要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去找適合的分析工具了。當然,在我們的例子

裡,剛好有一個資訊工具軟體可以幫上忙。



從「工具開發者」的角度來看,使用者的how(需求),剛好是開發者的what(工作

任務)。但是開發者在進行其how的研究之前,是可以自問why的?也就是決定要不

要幫某類使用者開發某種工具。社會的正義與公平,都是常見的道德標準。除了

道德以外,開發者決定開發不開發某一工具,亦要考慮這是不是關鍵性工具(技

術),也就對規劃設計作業會有什麼貢獻?



對於工具開發者而言,how的問題自然是他關切的重心,也是他研究投入的重點。

但是,一定要弄清楚why的問題,而要有所交待,才不會被別人質疑「「技術掛

帥」、「工程取向」,被打成「黑手黨」。



以下舉幾個「what」的例子(資訊系統名稱及功能)。這些資訊工具是著眼在輔

助規劃分析的,能延伸規劃設計者的專業能力,而不只是資料的輸入、輸出而已:

1.都市量體預測: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圖畫完之後,將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呢?我

們發展出了一套「預視」的方法。

2.空間開闊性圖示:溫度、氣壓是我們感受得到,但是看不到的。空間的開闊性,

也是如此。我們利用模糊集合理論,將開闊性如溫度圖、氣象圖般的呈現出來。

3.法規視覺化:將文字性的法規轉換成視覺化的展現方式。透過這種方式,我們

可以更瞭解、掌握、運用法規,也可以發現法規內在的漏洞、矛盾。

4.智慧型資料蒐集分析代理人:這個「代理人」其實是個「軟體程式」。它不僅

去蒐集資料,更能篩選、過濾、分析資料。

5.公共設施服務水準分析:充分的就各個公共設施、不同的街廓,加以分析服務

水準。這是人類知道該做,卻做不來的事。



根據這些功能規格,我們當然可以評定開發出來的系統是否如其所言。怎麼去把

這些系統做出來,則是「how」的問題,在此按下不表。



在工具之上,是資訊理論的切入。電腦做為一項產品來看時,其發展過程中,必須

要有一些理論的指引,才能有系統的發展起來,也才能以令世人震驚的速度推陳

出新。這些背後的「資訊科學理論」對城鄉研究是有助益的。一般人認為電腦

是機械的動作、是一個可以定義清楚的問題,而城鄉問題恰非如此,所以,資訊科

學理論恐怕幫不上忙。其實不然。資訊科學是種系統科學,它所面對的系統包括

了高度複雜、定義模糊、語義多歧的系統。有人懷疑「城鄉」是否算是系統,不

過這要先弄清楚何謂「系統」?吾人認為城鄉當然不是靜態系統。現在所談的都

市系統即使號稱是「動態系統」的,也都是「固定結構」的動態系統。吾人認為,

現代的都市乃是一種動態結構、網絡式、自組式的系統。這是一種相當複雜的

系統,但也是(複雜)系統研究所關切的系統現象之一。資訊科學裡的「物件導

向」理論,對於此類系統的研究,應有很大的潛力。



資訊科學也討論知識的表達、擷取與轉化、推理(論)的方法、分析的能力...。

這些理論絕不能糊理糊塗的就扣上「實証主義」、「理性主義」、「機械

論」、「科學主義」的帽子。這是研究者必須有的認識,也是必須有的信心。
quote from: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ftlin/essay/methods.txt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是暮春、初夏之際的事了。

燕子尚未遷徙,我歸返南方的百年老街,屋宇彷彿欲掉的門牙,路口無時游離著老朽而哀慟的氣味。穿梭其中,似乎置身於不同年代之中,而自屋內傳來午間新聞的播報聲卻清晰可聞,一則則群情激憤的街頭抗議,或是政商的八卦消息。

quote: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dec/20/today-article2.htm

------------------------------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 am interested in three particular areas: studies of surveillance technologies in urban space;

the interface between military technologies and civil society; and, pervasive, or ubiquitous, computing - the embedding of computer systems in almost all objects and increasingly, people.

I have several synergistic current research strands which flow from these interests:
1. Resilience of UK cities to contemporary threats, including terrorism;
2.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urveillance, particularly in in Japanese cities;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