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Research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國幾所提供房地產專業(Real Estate)課程的學校介紹

  來源:太傻咨詢中心 郭凱 錄入:2007年10月30日

1. Columbia的MSc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http://www.arch.columbia.edu/realestate/

這是一個為期一年的項目,在建築學院。對於申請者沒有專業限制,但要求有相關工作經驗,盡管該項目的介紹上沒有寫這一點,但沒有工作經驗的話機會不大。畢業3年內的申請者需要提供GRE成績,3年以上的可以不提供,也可以用GMAT代替,但是要提供成績單原件,這個項目無法由GMAC直接送分給他們。錄取者需要完成36個學分,其中30個在此項目內完成,其他可以在哥大其他地方獲得。在項目最后階段要完成一個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esis,可以在項目中作實習。每屆錄取65-70人,其中中國人大約占10%,是僅次於美國人的(他們占大約60%),所以國際化程度也是挺高的。這個項目到2006年有大約11 or 12年的曆史了。學費大約是$32,000。

這個項目的課程設置比較全面合理而有側重,主要偏重於Development,也就是開發,這是名副其實的房地產開發碩士。這個項目中提供14門課(共39個學分),完全偏重於房地產開發,這部分占7門課,例如Real estate opportunities, Asset positioning and concept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in public sector, Site planning and support systems等,有2門技術性的課程,Architecture design for non-architects和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以及2門Real estate finance I and II。這個項目的特色是Internship program和Roundtable Series,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前者就不多說了,在NYC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的,后者也差不多,就是請一些experts就某些專題來和學生一起探討,除了房地產專題外甚至還有best practices and interview techniques,是專門講career的。

這個項目中這種networking or conference的機會十分多,涵蓋也很全,具體不詳細說了。比這更重要就是和industry circle的聯系十分緊密,面對的都是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專家。當然,這也有些反作用,我是說在只有一年的時間里想to balance education, job hunting and social life將是很有壓力的,對於中國大陸直接過去的學生難度更大了。

2. MIT的Master of Science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MSRED)

http://web.mit.edu/cre/students/overview/index.html

這是美國第一個one-year的房地產碩士項目,有大約20多年的曆史了,是一年制碩士的代表,也是我認為最好的兩個項目之一。MSRED是設在1983年成立的Center of Real Estate里,這是一個脫胎於School of Architecture,同時也包含了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Urban Studies and Planning,以及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中心,集研究與應用於一體。希望申請者的教育背景是和房地產有關的,並要求至少3-5年相關工作經驗,在這個方面要求很嚴格。只接受GMAT,平均分大約在660,而不接受GRE/LSAT。錄取者需要完成至少8 core courses和一個thesis,elective courses可以在Harvard選,也可以記入學分。每屆錄取35-40人,中國人參加這個項目的比較少,2005年畢業的37個人中有2個是中國人,參與這個項目的外國人比例也比較小。學費在看漲,2004年是$43,000,2005年就是$49,000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項目也叫Real Estate Development,因為從課程設置上來說更注重finance,直接叫Real Estate Finance或者Real Estate也許更合適。8 core courses中有4門是finance相關的,包括Real Est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inance Theory, Real Estate Economics和Capital Markets,剩下的課才是development相關的。除了能在Harvard選課外,MIT/CRE還和Cambridge的項目有合作關係,2005年MIT組織去歐洲作field trip,還專程到Cambridge和Land Economy Department的學生交流。

這個項目是最難申請的一個項目,也是最好的項目之一。我知道的情況是有人申請到NYU的MSc Real Estate但被MIT拒掉的,有人申請到Columbia MSc RED但被MIT據掉,最后cancel了Columbia的ad,下一年又申請MIT,可見其吸引力之大。MIT MSRED也是所有房地產項目中唯一一個公布其graduate salary statistics的,算是信心的體現。2005年資料是average salary = $82,200, median salary = $83,000, 僅是base salary。當然,這個項目要求工作經驗比較長,錄取者一般都很有實力,申請的競爭也很激烈。MIT的畢業生也是很搶手的,2005屆有59%的學生得到2個或2個以上的job offers。

總的來說,這個項目給我的印象是非常好的,after all,this is MIT。在我的印象里,Harvard學生是牛人,而MIT的是瘋子。就我所知,美國人對MIT的印象是很好的。

3. Cornell的MPS/RE

http://www.realestate.cornell.edu/default.asp

如果說前面MIT的MSRED是一年制的代表,這個MPS/RE就是二年制的代表,也是另外一個最好的項目。MPS = Master of Professional Studies,這是Cornell獨有的一種稱謂,都是職業性的碩士學位,后面用“/”加上具體專業以示區分;MPS是可以和MBA相比較的,是比MBA更加focus在房地產方向上,而不是MBA in Real Estate。此項目不限制申請者的教育背景,但和房地產相關的會encouraged。不要求工作經驗(他們是這麼說的),但是大部分錄取者有3-6年的工作經驗。要知道他們每年只錄取20人,如果再沒有工作經驗就很難去競爭。需要提供GMAT成績,不能用GRE。在兩年時間內修完62個學分。國際化程度比較高,但中國人每年也就1-2人,比例較低。這個項目在網上公布了2002以來的student profiles,可以用來參考。學費每年大約$31,000,加上生活費2年的話就很多了,好在他們提供一部分獎學金,且不需要單獨申請。

為什麼說這是最好的項目?首先,其課程設置是最好的,12 core courses從Real Estate Principles,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RE Marketing, RE Development, RE law到Managerial Finance, Construction Planning等等,相當全面,任何一個沒有房地產背景的人在接受了這樣的教育后沒有理由不成為一個跨門類的專家。其次,core courses里包括Seminar Series和Project Workshop,前者和前面提到的Columbia的類似,是唯一兩年都要上的core course,而后者是所有二年級學生都參加的實戰性的項目,capstone course,是非常難得的經驗。第三,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設置,在第一年之后學生要選擇concentration,課程提供了不同的組合以滿足學生個人發展和興趣的需要,主要可以在RE Financ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Marketing, Consulting和Property Management的不同方向來選,有的課程可以在School of Hotel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Industry and Labor Relations, Johnson School of Management選擇,十分人性化並且靈活。第四,一個特殊的課程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Distribution,也是必修的課程,可以在一系列課程里選擇完成6個學分,主要培養領導和管理技能,例如Business Ethics, Negotiati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等等,非常實用,能夠安排這些課程倒是別具匠心。第五,曆時兩年的學習對於平衡各方面的壓力很有幫助,找工作的話校方會提供很好的服務,而人數較少使得發展出一個strong alumni tie,而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individual attention。綜上所述,不是很完美嗎?

4. NYU的MSc in Real Estate

http://www.scps.nyu.edu/departments/degree.jsp?degId=33

這也是一個2年的項目,在School of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之下的Real Estate Institute。要求2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要求GRE或GMAT,而且對verbal部分place particular emphasis,特別提到了要有strong writing skills。總共要修14門課,共42學分。學費以學分計,大約$1150一個學分,也提供一部分獎學金。

這個項目比較新,有點綜合前面提到的3個項目的優點。首先,NYU也位於紐約,和Columbia的項目很相像,有很好的和業界接触的機會,這個項目的老師絕大部分不是正式的教授,而是各公司或政府機構的專家,對於他們來講所教授的就是他們每天所做的工作,所以比較實用,比較貼近市場;各方面的機會也多一些,例如一個校友就說”through this program, I have gained entrance into that community”。第二,主課的設置在NYU被叫做Tier I, II, III, 分3個等級共10門課,有6門課是比較偏重於finance,這一點和MIT的MSRED比較類似,例如最高級別Tier III只有2門課,分別是Real Estate Capital Markets和Corporate Finance。第三,和Cornell的項目比較類似的是兩者都是2年的項目,而且都提供不同發展的concentration,只要選修2門在同一concentration下的課程就可以,而根據學生的concentration選擇可以進入不同的capstone course,這種設置比較全面。

NYU的MSc Real Estate項目還有些與眾不同的特點。第一,這是唯一一個可以part-time學習的項目,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當然這需要申請者已經在NYC附近生活。第二,在這個MSc Real Estate項目之外,還有一個MSc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可供選擇,對於有建築或工程背景的人來說不啻為一個很好的選擇。第三,可能是因為在SCPS職業教育學院的關係,這個項目可以rolling application,可以春季入學。

5. 其他的項目

這部分學校比上面的4個要差一些,所以只列出連結,而不介紹了。

University of Florida - MSRE
http://www.cba.ufl.edu/fire/programs/msr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Masters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http://www.usc.edu/schools/sppd/programs/masters/mred/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Feb 19 Tue 2008 01:56
  • GERT

Prof. Ernst G. Frankel對於課程內容之規畫,主要是針對具有經驗之專案管理人,提供專案管理人較先進及完整的專案管理資訊,包含專案的內容、執行、方法、技術及經濟性,以及影響專案執行的因素。全部課程約可分為四個主題,分別為專案管理的內容、專案管理的執行、發展計畫的管理及專案管理的環境因素。

課程首先簡述專案管理的內涵,包括專案的範圍、種類及發展,並解釋專案的形成、特性及影響因素,再來介紹專案的組成及結構性。由於專案組織常為臨時性,且會隨著時間改變,因此專案組織的形成應以工作特性為主,而不受專案外之階級所影響,並且須避免專案運作受人員調動的影響。對於專案執行流程而言,其順序與專案大小並無直接關係,步驟依序為專案需求的確認、專案的執行至專案的完成,惟其作業項目則具有許多變異性。另外,一個有效的專案管理方案常須依規劃流程逐步評估各個作業項目,每個項目應都有許多替代案,如果所有替代案均無法得到較理想的結果,則維持原有工作項目,這個重要作業步驟稱為Do-Nothing Alternative

對於專案管理的職責(Project management functions)主要在於有效地應用時間及預算去滿足專案的需求,並在維持一定品質範圍內去完成專案的目的,其間包含專案的規劃、具有機動性與積極性專案團隊的組成及專案的實現。第一個主題的結束前亦提到採購(Procurement)及協調(Negotiation),採購為專案管理的最基本責任,採購的型式有很多種,可為統包,也可分包,由於採購方式會影響預算、時程及成效,故須規範有效的採購流程於合約中。另外,考量專案執行期間因意見不同而產生爭執將是無法避免,如何經由協調機制化解爭執,進而達到共識亦是專案管理目的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成功的協調常是能快速的解決爭執點,並且使所有參與者皆能認為自己是贏家。

專案管理課程的第二個主題主要敘述專案管理的步驟及方法,首先提及專案的起源可能來自於一個簡單的想法、一種需求或政府政策,也可能是突發奇想,但專案的形成與選擇應須依其需求而定,不可有偏見及私心,並且在執行專案之前,可行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其研究須同時包含專業的評估及未來科技的預測,以避免所採用方法因專案執行時間過長而不切實際。Prof. Frankel引用一個正在施工的工程案例來說明專案形成的重要性,案例為美國麻州的交通改建計畫『Big Dig Project』,該計畫於1991年開工,預算約3億美金,預計於1997年前完成。然而截至目前為止,該計畫已耗費約12億美金,完工日期修訂為2004年。由於該計畫施工動線穿越波士頓市區,工期一直展延已造成百姓相當程度的反彈,又預算不斷地膨漲已引起聯邦政府的關注,準備凍結對該計畫的補助。Prof. Frankel分析該計畫在管理上有兩個嚴重錯誤,首先是計畫的形成受政治所左右,並未就計畫本身需求做最佳選擇,其次是計畫擬訂不夠彈性,且沒有隨時進行風險管理,因此造成時間及預算皆浪費在處理施工所遭遇的問題上。

Big Dig Project可知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但這一點卻常常被管理者所忽略。以往為簡化專案擬訂的過程,最佳化的評估常常只是在時間、預算及品質之間作分析及交換,然而這對於較具有規模之專案規劃是不足夠的,為確認預算及工期之適用性,風險管理是必備的,風險管理包含有風險因素的確認、風險的分析與量化及風險的轉移。Prof. Frankel提到印尼的一個工程案例,該計畫是由世界銀行資助,而Prof. Frankel為世界銀行所聘請的管理顧問,因此需要對該計畫進行定期評估。該計畫進行期間,全球正值金融風暴,印尼幣值變動非常大,為避免因印尼幣貶值影響工程進行,Prof. Frankel建議印尼政府購買金融期貨(Futures),以轉移印尼幣貶值的風險。

專案可行性的評估(Project appraisal)須事先設定標準,標準須依據專案需求而定,並可轉化成數量型因素或質量型因素,如財務、經濟及品質等項目,以利於專案的選擇。一般而言,參加評估的方案約26個較適當,這與專案大小有關。經由可行性研究後進行評估,再選擇適當方案進行細部規劃設計。而後付諸於實施。一如前述,專案的評估須以需求為標的,不可偏心或定見,同時評估各項因素時須考量風險的影響。而其前置作業可行性研究的範圍應儘可能含蓋所有可能的方案,甚至一些技術已臻成熟,但不曾被採用過。由於方案可能很多,考量因素也很複雜,一般而言,要作出最佳決定並不容易。現階段針對較複雜的問題,可利用階級性結構(Hierachical Structure)的概念,將問題分離成為幾個層級的影響因素,而後依據每個因素的權重計算出最佳方案。

 

對於專案規劃管理的方法,Prof. Frankel說明幾個現階段較常被採用的模式,如要徑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及計畫評核術(Program evaluation research taskPERT),以及未來的應用趨勢,如圖形評核術(Graphical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GERT)及SLAMⅡ模擬法。CPMPERT方法發展於六○年代,目前已成為最常用之管理工具,CPM的優點在於方法簡易有效,可清楚地描述專案的內容,進而達到管理的目的,除此之外,亦可協助人力的管控及資源的分配,如圖一所示。其缺點則在於並不適用於所有專案及有太多的假設條件,同時無法評估專案的可

行性。PERTCPM之差異則在於前者除了考量各作業項目之邏輯關係外,亦導入作業項目之不確定性,針對作業項目所需時間的不確定性,以機率觀念加以考量,如圖二所示,計算專案可能完成時間,作為評估如期完工之可能性。其優缺點與CPM方法約略相同,唯作業要徑不易判斷。

GERT主要是針對CPMPERT模式的缺點,導入條件因素,即決策的觀念,結合PERT及決策樹的特性,對專案的不確定性有較合理的描述。GERT模式除了擁有PERT模式的優點外,其網圖允許迴路的存在,可增加網圖的功能。另外,其作業時間的機率分配模式涵蓋較廣,使GERT模式在理論上較嚴謹,在網圖節點定義上,GERT可有較多重選擇,以符合作業項目不確性的特性,如圖三所示。GERT模式分析常採SLAMⅡ模擬法,SLAMⅡ是一種以FORTRAN語言為基礎的分析程式,它可以模擬GERT模式的特性。

最後,Prof. Frankel提到如何評估專案的成效,專案的預期成果常可轉化為成本(Cost)及效益(Benefit),如此則可利用適當方法進行分析。然成本及效益均包含財務(Financial)及經濟(Economic)兩個層面,其項目又與專案性質有關,並不容易確認。一般而言,成本包含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實際成本與虛擬成本、可量化成本與不可量化成本、數量型成本與質量型成本等;效益除了收入外,也包含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實際效益與虛擬效益、數量型效益與質量型效益等。成本與效益分析的目的主要在於經由成本與效益的交換,進而確認專案的可行性。分析一般是決定成本與效益在財務與經濟兩方面的成效,較常被採用之分析方法有Net present valueInternal rate of returnBenefit/Cost ratioPayback period等。為確保財務分析的可靠性,財務的評估須廣泛及完整,且須進行風險評估及轉移或分擔風險,尤其是在國際匯率波動劇烈期間。

課程結束前,Prof. Frankel提到專案的管理與執行時須重視風險因素,然而風險主要來自於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如何定義不確性的範圍及型式常是專案管理所需克服的問題。

 

49_3photo5圖一

49_3photo6圖二

49_3photo7圖三

他人心得:

  • 風險的管理
  • 雖說要徑法可清楚描述專案內容及要徑所在,但卻無法評估專案如期完工的可能性,以致於對於承包商所提之施工網圖只能判斷其規劃是否合理,卻無法掌握其風險程度,進而判讀該規劃是否為最佳方案。
  • 另有已發展近30年的計畫評核術(PERT)及較新的圖形評核術(GERT)。不同於要徑法,這兩種方法均考慮作業時間的不確定因素,因此除了可計算專案的完成時間,並且可提供如期完成的機率,進一步評估專案的可行性。相對於計劃評核術,圖形評核術在專案管理的執行上又更加嚴謹,不只在作業時間機率分配採用較多種分配模式,同時考量專案架構上的不確定因素,使得專案在執行路徑上具有選擇性,並允許網圖迴路存在,可進行回饋作業,此特性將大大的增加專案的彈性。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帶來利益

  • 造成正面宣傳效果
  • 提高曝光度
  • 與其他競爭者產生區隔
  • 與公司其他行銷計畫互補
  • 改變企業形象
  • 塑造顧客的態度
  • 增進顧客關係:CRM
  • 直接銷售或展示產品與服務
  • 促成交易
  • 提振員工士氣與生活品質
  • 善盡社會責任
  • 促進社區經濟發展
  • 增加與廣告預算較高的對手抗衡之競爭能力
  • 鎖定特定的目標市場
2.明確目標:就像論文的研究緣起、釐清研究對象屬性
  • 易於挑選贊助對象
  • 易於發展原來理念
  • 易於落實高層的經營政策
  • 易於全面實行
  • 易於衡量結果
  • 易於與廣告和公關結合
  • 易於評估未來的贊助關係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方法適用、
對象範圍於本次的再確認、
議題的開端方式、
跟期程掌控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優質處理顧客抱怨,巧妙地挽回服務缺失原則

(一) 處理顧客抱怨由交談開始

(二) 首重恢復顧客的信賴感

(三) 處理顧客抱怨的六項基本原則:  

1、虛心受理抱怨  2、追究原因  3、採取適當的應急措施  4、化解不滿  5、改善缺失  6、後續服務動作的實施

指導資源配置:企業要能算出顧客的價值才能決定哪些顧客要爭取,哪些顧客不用爭取。例如Wayland & Cole的市場區隔矩陣

-CE低CR低:一群購買少,而且他天生也對你沒興趣的顧客。企業不需異想天開的浪費資源去硬改變它們

-CE高CR低:天生有價值,但卻不願與你做生意的顧客。企業的對策:要深入瞭解原因、想法,改變其對我們的印象

-CE低CR高:賠本的顧客(挑剔、退貨、無理要求、金額小、成本高)(餐廳、銀行),但卻纏住你,企業應改變價格、服務或定位避免這些問題

-CE高CR高:企業首要目標,金字塔最頂端的策略顧客,企業最寶貝的資產要用心經營

*CRM的思考:客戶生而不平等,不能一視同仁的投資,會過度投資在不獲利的顧客,而對高CE的顧客投資太少

-針對高CE的顧客:如何維繫?如何吸引更多?他們的特性是什麼? -針對中CE的顧客:如何cross sell, up sell,把其推向高度獲利的顧客 -針對低CE的顧客:為何低?哪些因素?如何改變?是否放棄?

*CRM思考:價值集中(在小部份顧客)程度越大,企業會不能一視同仁實施Mass Marketing,要->Micro Marketing->一對一行銷

*顧客的價值與顧客需求的組合模式(Tiwana 2001) - 顧客價值的差異性及顧客需求差異性的大小會決定企業的市場策略 (1) Mass Marketing: - 顧客對產品特性的需求差不多,而且顧客購買金額貢獻度也差不多 ®例如:泡麵、米、鹽。 - 此時不須一對一的CRM。 (2) Frequency Marketing: - 顧客對產品特性的需求差不多,但不同顧客間購買金額差很多。 ®例如:航空公司的經常旅客(Frequently Customer)。 - 需要對這些旅客差別待遇。 (3) Niche Marketing: - 顧客對產品特性的需求差別很大,但購買金額差不多。 ®例如:成人紙尿褲(每人買的量差不多)。 - 針對這些特定的市場(Niche)強力的推銷。 (4) CRM: - 顧客對產品特性的需求差別很大,且購買金額差很多。 ®例如:銀行的大型企業集團的客戶vs窮學生的帳戶。 - 對客戶作深入的了解,執行一對一的CRM。 引用:http://cu.nsysu.edu.tw/1000111675/CRM/chap02/index.htm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LM構成五要素
 
*管理下的新產品研發流程(Disciplined Development Process)
1.確立每個層級的目的,並為各目的設下閘道。新產品研發流程中的各階段分為「創造產品構想」、「產品企畫檢討評估」、「產品企畫詳細化」、「產品設計與研發」、「生產」及「產品上市」。
2.必須在事前決定決策閘道中的決策管理者:誰有資格開啟閘道、讓程序進入下一個階段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追尋機會財到落實管理財>>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腦切入的方法論



林峰田



「方法論」談的是做研究的一些方法。「電腦切入」是我發明的新詞,想談的是:

電腦工具及理論在研究方法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功效?我不用「介

入」,因為這樣太中立了一些,像第三者、旁觀者。「切入」有很強的主體意識

在裡頭,因為我以探討「研究方法中電腦工具與理論的角色問題」為我的主要關

切。當然,我並不希望變成「電腦主義」,把一切都加以電腦化,或以電腦化為唯

一的、至上的評論標準。但是,為什麼我又用這麼強烈、主觀意願味道濃厚的

「切入」字眼呢?因為,從我的觀點,電腦理論在研究方法論中還沒有好好發揮它

應有的角色,所以我要特別的介紹它、闡述它、運用它,看它能不能為我們的(建

築與城鄉)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啟發出一些新的觀點。



在遠古時代,人類便震懾於大自然的力量。為了趨吉避兇,便有了「探索大自然

奧秘」以及「製作實用器物、訂定制度規範」的活動。「探索」和「製作」構

成了研究活動的二大範疇。經過長久的探索和製作的經驗累積,一些有效的研究

方法逐漸被掌握到了。這也是本文要談的主題。



城鄉聚落發展的興衰原理,是大自然的奧秘之一。風水之說,是一種對於居住環

境規則的掌握,只是它並不交待這些原理、規則是如何得到的,故流於玄秘之論,

甚至於變成迷信。換句話說,風水之說是以「用」為主,而缺乏對方法論的探

討。復由於缺乏方法論,故可能迷信規則、誤用規則,反而招禍。所以,當我們說

風水「不科學」或者「非科學」,並不是說它是無效的(無助於解決生活環境的

問題),而是由於它的缺乏方法論。在這裡,我們用方法、過程來做為是否科學的

判準,而不是用其結論來判定。然而,在此我也必須說明,「何謂科學?」是一個

大哉問!不是這裡所能細述的。



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方法,或者說是發現普遍原理的方法,基本上主要有二種:演繹

法和歸納法。這種方法有一陣子(以百、千年計)是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歧視的,

現在則被認為是互補的。演繹法和先驗論、理性主義、符號邏輯有很密切的關

係,而歸納法則是和經驗研究、歷史研究分不開。演繹法和歸納法是一種概念

上、學理上的區分,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上,是沒有純然的演繹法或歸納法的,二者

必須混合著運用。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研究的二個階段。這個二個階段是連續的、互饋的。

五、六○年代,由於計算機的問世,統計學、計量方法的風行一時,以致於研究方

法似乎只剩了量化分析,而遭致深刻的反省、批判(不過,很不幸的,餘毒至今猶

未滅,更可悲者,許多研究者似乎並未自覺到身中此毒)。近來,定性分析(亦稱質

性分析)有了很長足的進步,它注重的在於研究對象的性質,而不在於數量。好的

定性分析是依靠著洞察力,正如好的定量分析要靠著計量方法一樣。而這二種方

法是要搭配來用的,而不是割裂的,更不可因「反唯定量」而變成「反定量」。

此外,不論是定性或者定量分析,都可能是用演繹法及/或歸納法的。



定性或者定量的區分,其實是十分粗淺的。它是一種針對資料型態的尺度區分。

較精細的區分方法,可以將資料分區成:名稱的(norminal)、順序的(ordinal)、

差距的(interval)、絕對的(ratio)。如果吾人僅能對研究對象做名稱上的區別,

而不能加以排序、加減等計量運算,此等資料即是名稱的資料型態。名稱的資料

是定性資料的極端例子。順序的資料,如成績名次,可以排序,不能加減,各名次

之間亦不等距。差距的資料,如考試成績,其差距是可以計量的,但是不同課程、

不同班級之間的成績比較,是無意義的。絕對的資料是完全可以量化的,且有絕

對標準的,例如溫度,長度,速度(請暫時不要扯進相對論)。我們經常可以發

現,(城鄉)研究者對這一點並不留心,尤其是搞計量的人,把一切資料都當做絕對

性的量化資料來硬套模式,真是啼笑皆非,既可嘆,又可恨!



除了原理的發現外,另一類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器物制度的製作訂定」。一般認

為這是屬於應用的、工程的,它是奠基於前述所發現的原理規則,對實際問題情

境所提出的一套解決辦法。製作性的研究工作,其成敗必須仰賴一些「指標」或

者「規格」做為判準。以電腦為例,我們必須訂出一個指標,例如運算速度多快,

然後我們才可以判定我們是否成目標。同理,為改善都市交通、改善市容,我們

也都需要訂出可衡量的定性/定量指標來。是故,我們可以把「製作性研究」的

命題記述為:「有一個方法,可以做某種事,其績效達某一水準」。這個命題涉及

到了幾個問題:

1.這些指標代表了誰的價值觀?

2.這些指標充分嗎?

3.如何來衡量這些指標?

所以,製作的研究除了要達成指標之外,更要交待上述的這些問題。



接著,我們要先談一下 what, why, how 的問題。這三個問題是研究上經常問的

問題。

1.what:研究的命題是什麼?問題是什麼?或者要開發什麼系統?(注意:「命題」

和「問題」是兩碼子事,請勿搞混。例如:「光講技術,無法實現行政資訊化」或

「行政資訊化的瓶頸是什麼?」)

2.why:為什麼?問題發生的原因在那裡?為什麼要開發此一資訊工具?為誰服務?

3.how:如何進行研究?如何建構系統?



以上所述的,都是一般性的研究方法。底下我們要探討的是:電腦如何切入這些

研究工作?



電腦在(城鄉)研究中最常見的角色是:將電腦當做資料輸入、儲存、計算、模

擬、繪圖、列印、展示的輔助性工具。這固然沒錯,但是這種狹隘工具性的看法

將無法洞察其潛在的貢獻。工具是用來延伸人類的能力的。正如望遠鏡或者顯

微鏡是眼睛功能的延伸,電腦將是人腦的延伸。它可以讓我們感知到以前所感知

不到的現象,彰顯以前所彰顯不出來的問題,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而不只是更

快、更好而已,這才是工具的真義。在此,我們還必須區分「工具使用者」及

「工具的製造者」這兩種不同的角色。



對於工具使用者而言,必須先弄清問題方向(what)。譬如說,要研究容積率的問

題。在這個問題之下,其實還必須決定是研究容積率訂定的歷史因素?政治脈絡?

或者是容積率和公共設施的均衡問題?不同的研究題目,會需要不同的研究方

法。對於研究來說,一次只能做一個面向,但我們又不願將問題割裂,所以,必須

對其它相關的面向有個交待,來個「按下不表」,聊補遺憾。



接著,要窮追猛打、打破砂鍋的問why?在這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類似「有無衡量

公共設施服務水準的方法呢?」的這類問題。此時就可以進入「how」的問題

了。研究者便要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去找適合的分析工具了。當然,在我們的例子

裡,剛好有一個資訊工具軟體可以幫上忙。



從「工具開發者」的角度來看,使用者的how(需求),剛好是開發者的what(工作

任務)。但是開發者在進行其how的研究之前,是可以自問why的?也就是決定要不

要幫某類使用者開發某種工具。社會的正義與公平,都是常見的道德標準。除了

道德以外,開發者決定開發不開發某一工具,亦要考慮這是不是關鍵性工具(技

術),也就對規劃設計作業會有什麼貢獻?



對於工具開發者而言,how的問題自然是他關切的重心,也是他研究投入的重點。

但是,一定要弄清楚why的問題,而要有所交待,才不會被別人質疑「「技術掛

帥」、「工程取向」,被打成「黑手黨」。



以下舉幾個「what」的例子(資訊系統名稱及功能)。這些資訊工具是著眼在輔

助規劃分析的,能延伸規劃設計者的專業能力,而不只是資料的輸入、輸出而已:

1.都市量體預測: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圖畫完之後,將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呢?我

們發展出了一套「預視」的方法。

2.空間開闊性圖示:溫度、氣壓是我們感受得到,但是看不到的。空間的開闊性,

也是如此。我們利用模糊集合理論,將開闊性如溫度圖、氣象圖般的呈現出來。

3.法規視覺化:將文字性的法規轉換成視覺化的展現方式。透過這種方式,我們

可以更瞭解、掌握、運用法規,也可以發現法規內在的漏洞、矛盾。

4.智慧型資料蒐集分析代理人:這個「代理人」其實是個「軟體程式」。它不僅

去蒐集資料,更能篩選、過濾、分析資料。

5.公共設施服務水準分析:充分的就各個公共設施、不同的街廓,加以分析服務

水準。這是人類知道該做,卻做不來的事。



根據這些功能規格,我們當然可以評定開發出來的系統是否如其所言。怎麼去把

這些系統做出來,則是「how」的問題,在此按下不表。



在工具之上,是資訊理論的切入。電腦做為一項產品來看時,其發展過程中,必須

要有一些理論的指引,才能有系統的發展起來,也才能以令世人震驚的速度推陳

出新。這些背後的「資訊科學理論」對城鄉研究是有助益的。一般人認為電腦

是機械的動作、是一個可以定義清楚的問題,而城鄉問題恰非如此,所以,資訊科

學理論恐怕幫不上忙。其實不然。資訊科學是種系統科學,它所面對的系統包括

了高度複雜、定義模糊、語義多歧的系統。有人懷疑「城鄉」是否算是系統,不

過這要先弄清楚何謂「系統」?吾人認為城鄉當然不是靜態系統。現在所談的都

市系統即使號稱是「動態系統」的,也都是「固定結構」的動態系統。吾人認為,

現代的都市乃是一種動態結構、網絡式、自組式的系統。這是一種相當複雜的

系統,但也是(複雜)系統研究所關切的系統現象之一。資訊科學裡的「物件導

向」理論,對於此類系統的研究,應有很大的潛力。



資訊科學也討論知識的表達、擷取與轉化、推理(論)的方法、分析的能力...。

這些理論絕不能糊理糊塗的就扣上「實証主義」、「理性主義」、「機械

論」、「科學主義」的帽子。這是研究者必須有的認識,也是必須有的信心。
quote from: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ftlin/essay/methods.txt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所有技術性文章而言,至2001年,SEM為13.37%,就以下五種統計技術而言,SEM有381篇,而叢集分析只有121篇,MANOVA只有100篇,區別分析只有54篇,多元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只有52篇。
 
一、結構方程模式的特性
(一)模式具備理論的先驗性
(二)方法是因素分析與徑路分析的結合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