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d from : http://eta.nkfust.edu.tw/course/math/mathsign.html

數學符號表

數學上,有一組常在數學表達式中出現的符號。數學工作者熟悉這些符號,不是每次使用都加以說明。所以,對於數學初學者,下面的列表給出了很多常見的符號包括名稱、讀法和應用領域。另外,第三欄有一個非正式的定義,第四欄有個簡單的例子。

注意,有時候不同符號有相同含義,而有些符號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含義。

注意:本條目含有特殊字元

符號
名稱 定義 舉例
讀法
數學領域
=
等號 x = y 表示 xy 是相同的東西或其值相等。 1 + 1 = 2
等於
所有領域
不等號 x y 表示 xy 不是相同的的東西或數值。 1 2
不等於
所有領域
<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幾所提供房地產專業(Real Estate)課程的學校介紹

  來源:太傻咨詢中心 郭凱 錄入:2007年10月30日

1. Columbia的MSc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http://www.arch.columbia.edu/realestate/

這是一個為期一年的項目,在建築學院。對於申請者沒有專業限制,但要求有相關工作經驗,盡管該項目的介紹上沒有寫這一點,但沒有工作經驗的話機會不大。畢業3年內的申請者需要提供GRE成績,3年以上的可以不提供,也可以用GMAT代替,但是要提供成績單原件,這個項目無法由GMAC直接送分給他們。錄取者需要完成36個學分,其中30個在此項目內完成,其他可以在哥大其他地方獲得。在項目最后階段要完成一個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esis,可以在項目中作實習。每屆錄取65-70人,其中中國人大約占10%,是僅次於美國人的(他們占大約60%),所以國際化程度也是挺高的。這個項目到2006年有大約11 or 12年的曆史了。學費大約是$32,000。

這個項目的課程設置比較全面合理而有側重,主要偏重於Development,也就是開發,這是名副其實的房地產開發碩士。這個項目中提供14門課(共39個學分),完全偏重於房地產開發,這部分占7門課,例如Real estate opportunities, Asset positioning and concept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in public sector, Site planning and support systems等,有2門技術性的課程,Architecture design for non-architects和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以及2門Real estate finance I and II。這個項目的特色是Internship program和Roundtable Series,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前者就不多說了,在NYC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的,后者也差不多,就是請一些experts就某些專題來和學生一起探討,除了房地產專題外甚至還有best practices and interview techniques,是專門講career的。

這個項目中這種networking or conference的機會十分多,涵蓋也很全,具體不詳細說了。比這更重要就是和industry circle的聯系十分緊密,面對的都是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專家。當然,這也有些反作用,我是說在只有一年的時間里想to balance education, job hunting and social life將是很有壓力的,對於中國大陸直接過去的學生難度更大了。

2. MIT的Master of Science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MSRED)

http://web.mit.edu/cre/students/overview/index.html

這是美國第一個one-year的房地產碩士項目,有大約20多年的曆史了,是一年制碩士的代表,也是我認為最好的兩個項目之一。MSRED是設在1983年成立的Center of Real Estate里,這是一個脫胎於School of Architecture,同時也包含了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Urban Studies and Planning,以及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中心,集研究與應用於一體。希望申請者的教育背景是和房地產有關的,並要求至少3-5年相關工作經驗,在這個方面要求很嚴格。只接受GMAT,平均分大約在660,而不接受GRE/LSAT。錄取者需要完成至少8 core courses和一個thesis,elective courses可以在Harvard選,也可以記入學分。每屆錄取35-40人,中國人參加這個項目的比較少,2005年畢業的37個人中有2個是中國人,參與這個項目的外國人比例也比較小。學費在看漲,2004年是$43,000,2005年就是$49,000了。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項目也叫Real Estate Development,因為從課程設置上來說更注重finance,直接叫Real Estate Finance或者Real Estate也許更合適。8 core courses中有4門是finance相關的,包括Real Est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inance Theory, Real Estate Economics和Capital Markets,剩下的課才是development相關的。除了能在Harvard選課外,MIT/CRE還和Cambridge的項目有合作關係,2005年MIT組織去歐洲作field trip,還專程到Cambridge和Land Economy Department的學生交流。

這個項目是最難申請的一個項目,也是最好的項目之一。我知道的情況是有人申請到NYU的MSc Real Estate但被MIT拒掉的,有人申請到Columbia MSc RED但被MIT據掉,最后cancel了Columbia的ad,下一年又申請MIT,可見其吸引力之大。MIT MSRED也是所有房地產項目中唯一一個公布其graduate salary statistics的,算是信心的體現。2005年資料是average salary = $82,200, median salary = $83,000, 僅是base salary。當然,這個項目要求工作經驗比較長,錄取者一般都很有實力,申請的競爭也很激烈。MIT的畢業生也是很搶手的,2005屆有59%的學生得到2個或2個以上的job offers。

總的來說,這個項目給我的印象是非常好的,after all,this is MIT。在我的印象里,Harvard學生是牛人,而MIT的是瘋子。就我所知,美國人對MIT的印象是很好的。

3. Cornell的MPS/RE

http://www.realestate.cornell.edu/default.asp

如果說前面MIT的MSRED是一年制的代表,這個MPS/RE就是二年制的代表,也是另外一個最好的項目。MPS = Master of Professional Studies,這是Cornell獨有的一種稱謂,都是職業性的碩士學位,后面用“/”加上具體專業以示區分;MPS是可以和MBA相比較的,是比MBA更加focus在房地產方向上,而不是MBA in Real Estate。此項目不限制申請者的教育背景,但和房地產相關的會encouraged。不要求工作經驗(他們是這麼說的),但是大部分錄取者有3-6年的工作經驗。要知道他們每年只錄取20人,如果再沒有工作經驗就很難去競爭。需要提供GMAT成績,不能用GRE。在兩年時間內修完62個學分。國際化程度比較高,但中國人每年也就1-2人,比例較低。這個項目在網上公布了2002以來的student profiles,可以用來參考。學費每年大約$31,000,加上生活費2年的話就很多了,好在他們提供一部分獎學金,且不需要單獨申請。

為什麼說這是最好的項目?首先,其課程設置是最好的,12 core courses從Real Estate Principles,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RE Marketing, RE Development, RE law到Managerial Finance, Construction Planning等等,相當全面,任何一個沒有房地產背景的人在接受了這樣的教育后沒有理由不成為一個跨門類的專家。其次,core courses里包括Seminar Series和Project Workshop,前者和前面提到的Columbia的類似,是唯一兩年都要上的core course,而后者是所有二年級學生都參加的實戰性的項目,capstone course,是非常難得的經驗。第三,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設置,在第一年之后學生要選擇concentration,課程提供了不同的組合以滿足學生個人發展和興趣的需要,主要可以在RE Financ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Marketing, Consulting和Property Management的不同方向來選,有的課程可以在School of Hotel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Industry and Labor Relations, Johnson School of Management選擇,十分人性化並且靈活。第四,一個特殊的課程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Distribution,也是必修的課程,可以在一系列課程里選擇完成6個學分,主要培養領導和管理技能,例如Business Ethics, Negotiati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Decision Making等等,非常實用,能夠安排這些課程倒是別具匠心。第五,曆時兩年的學習對於平衡各方面的壓力很有幫助,找工作的話校方會提供很好的服務,而人數較少使得發展出一個strong alumni tie,而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individual attention。綜上所述,不是很完美嗎?

4. NYU的MSc in Real Estate

http://www.scps.nyu.edu/departments/degree.jsp?degId=33

這也是一個2年的項目,在School of Continuing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之下的Real Estate Institute。要求2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要求GRE或GMAT,而且對verbal部分place particular emphasis,特別提到了要有strong writing skills。總共要修14門課,共42學分。學費以學分計,大約$1150一個學分,也提供一部分獎學金。

這個項目比較新,有點綜合前面提到的3個項目的優點。首先,NYU也位於紐約,和Columbia的項目很相像,有很好的和業界接触的機會,這個項目的老師絕大部分不是正式的教授,而是各公司或政府機構的專家,對於他們來講所教授的就是他們每天所做的工作,所以比較實用,比較貼近市場;各方面的機會也多一些,例如一個校友就說”through this program, I have gained entrance into that community”。第二,主課的設置在NYU被叫做Tier I, II, III, 分3個等級共10門課,有6門課是比較偏重於finance,這一點和MIT的MSRED比較類似,例如最高級別Tier III只有2門課,分別是Real Estate Capital Markets和Corporate Finance。第三,和Cornell的項目比較類似的是兩者都是2年的項目,而且都提供不同發展的concentration,只要選修2門在同一concentration下的課程就可以,而根據學生的concentration選擇可以進入不同的capstone course,這種設置比較全面。

NYU的MSc Real Estate項目還有些與眾不同的特點。第一,這是唯一一個可以part-time學習的項目,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當然這需要申請者已經在NYC附近生活。第二,在這個MSc Real Estate項目之外,還有一個MSc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可供選擇,對於有建築或工程背景的人來說不啻為一個很好的選擇。第三,可能是因為在SCPS職業教育學院的關係,這個項目可以rolling application,可以春季入學。

5. 其他的項目

這部分學校比上面的4個要差一些,所以只列出連結,而不介紹了。

University of Florida - MSRE
http://www.cba.ufl.edu/fire/programs/msr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 Masters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http://www.usc.edu/schools/sppd/programs/masters/mred/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Jan 15 Thu 2009 14:00
  • 外匯

常見重要經濟數據
 

quoted from: http://www.cnyes.com/promote/out/class.htm#00

通膨指標
(1)生產者物價指數(PPI)Producer Price Index
(2)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製造業指標
(1)工業生產Industrial Production
(2)耐久財訂單Durable Goods Orders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w to Answer Questions in IELTS Speaking Test-Part 3

quoted from [ http://englishtrainer.blogspot.com/search/label/IELTS%20Speaking%20tips ]

If you have already read my previous posts about IELTS Speaking, then you most probably already know what to expect from this subtest of IELTS and what you are to do to create a good impression during the interview. Hence, what's left is how you are to answer questions in each part of this test. These are some tips for you:

Step 1: Introduction and Interview

  • The examiner usually introduces himself/herself. Introduce yourself too in a relaxed and friendly manner. Say basic things about yourself just like when you introduce yourself to other people. If offered, shake the examiner's hand firmly to show your confidence. The examiner will get your identification (usually your passport) and will ask you to sit down.
  • This part is the easiest part of the IELTS Speaking Test because all the topics are familiar to you...they are about you. Thus, there's no need to be nervous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Common questions are about your hometown, interests, family, job, studies, and other familiar topics.
  • Since the questions will be based around those familiar topics, it will be better if you already have an answer for those questions beforehand. Practice answering those types of questions, but DO NOT memorize your answers. I don't advise memorization of answers because instead of helping you out, it might even be a disadvantage especially when you forget a word or two or if you sound as if you memorized the answer. Just have a mental outline of the things you will be mentioning as part of your answer, that'll do.
  • Don't give very short answers to questions. Giv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your answer to have at least 2 or 3 sentences. For instance, you are asked about how many you are in the family. Don't just tell the examiner the number. Say something more about your family members.
  • Don't be afraid to correct your mistakes in grammar or pronunciation. Self-correction means you know your English. However, don't make it too often.

My next post will be about STEP 2 of the IELTS Subtest.

Step 2: Individual Long Turn

  • You will be given a topic card that usually has four instructions written on it. You will be given a minute to look at the card and think of your answer.
  • Most of the time if not always, the examiner will tell you when you can start your talk about the topic. You have at least a minute until 2 minutes to talk about the topic given. As I've mentioned, you will usually encounter 4 instructions in the card. It would be wise to allot around 30 seconds in answering each instruction so that you can answer all four instructions in approximately 2 minutes. This way, you don't leave out any instruction unanswered.
  • The examiner will not intervene in any way while you are giving your talk so don't ask him/her questions like "right?" "Don't you agree?" or "What do you think?".
  • Make sure you have practiced talking for two minutes before the speaking test so that you already have the 'feel' of when your talk is already around 2 minutes. Even if you're wearing a watch, it's not okay if you keep on glancing at it to check your time.
  • If you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topic, try to make a guess by looking at context clues in the instructions. Do not ask the examiner what is meant by the topic because you are supposed to talk without help in this part of the test.
  • Be organized in giving your answer. It would be better to follow the order of the instructions in the topic card so as not to forget any instruction. Also, use words to bridge ideas together.

Two-Way Discussion (4-5 minutes)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Paradoxical Commandments

       by Dr. Kent M. Keith

1. People are illogical, unreasonable, and self-centered.

    Love them anyway.

2. If you do good, people will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Do good anyway.

3. If you are successful, you will win false friends and true enemies.

   Succeed anyway.

4. The good you do today will be forgotten tomorrow.

     Do good anyway.

5. Honesty and frankness make you vulnerable.

    Be honest and frank anyway.

6. The biggest men and women with the biggest ideas can be 

    shot down by the smallest men and women with the smallest minds.

   Think big anyway.

7. People favor underdogs but follow only top dogs.

    Fight for a few underdogs anyway.

8. What you spend years building may be destroyed overnight.

    Build anyway.

9. People really need help but may attack you if you do help them.

    Help people anyway.

10.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you'll get kicked in the  teet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遠哲:

大一開始尋找自己的路

我喜歡聽別人講故事,不喜歡自己講故事,也不會說故事,但是我可以談一談我從中學以來,關於求學、決定自己的志向的成長過程。高中時我曾經生過一場大病,大徹大悟覺得要好好把握人生,高中後期很努力唸了很多書,不管是左派、右派,還是科學的。畢業時我只有一個願望,就是為人類貢獻心血,但並不是要變成有名的人,佔重要的位置。高三時,我把個人主義英雄色彩都洗得非常乾淨,知道不要同流合汙,一心滿懷著理想。我曾看過一本書描寫工程師如何把一個落後的地方變成一個進步的地方,所以我就進了臺大化工系。但是我自己又想做科學研究,在臺大讀書不到兩個月,每次經過二號館,到了半夜都還燈火通明,我認為那時候臺大真正做研究的就是化學系,所以我就決定轉到化學系,我立志要成為一個好的化學家、科學家,就請教學長:「是不是只要把化學系的課好好唸,就可以成為一位化學家?」沒想到我得到的答案都是非常否定的,

一位學長(即曾任原分所所長張昭鼎教授)告訴我:「就算你把所有化學系的課都修完好好地唸都不能成為一個科學家。因為科學日新月異,不斷進步,如果你想成為一位化學家,凡是關於物質本身的任何學科都必須要懂,而且語文要好。」所以我就下定決心替自己安排,從大一暑假就沒有回家,和學長、同學一起讀書,輪流講閱讀心得,也學德文、俄文,又到物理系選課。

傳說「李遠哲向女生潑硫酸」

到大一結束時,轉系申請到星期六的十二點截止,我忘記了,那天考完試我就去打網球,到了快中午才想起來這件事,一看錶,十一點五十分,我就帶著網球拍趕緊跑到化學系找系主任,跑得滿頭大汗頭髮也很亂,我上氣不接下氣地告訴他我要轉系。他看著我問:「你是哪一個系來的?」我說我是化工系,他又說:「化工系跟化學系差不多,你化工系唸不好,到化學系還是一樣唸不好。」我聽了很失望,他大概是看我當時很狼狽的樣子,就以為這樣。我就對他說:「我不是因為唸不好才轉系。」他開始問我普通化學成績和名字,剛巧他就是教我普化的老師,他聽到我說我考九十分,馬上打開抽屜核對,還是很不相信,他遲疑了一下說:「嗯,以你的成績來看,是很有希望的。」後來我就轉到化學系了。大二開學第一個禮拜,我和化學系的男同學一起上體育課,要和同學練習丟棒球,因為我唸小學時打過全省第一屆少棒比賽,我印象裡教練曾說投球要瞄準對方的頭部。既然我是轉系生,同學都不認識我,我就想露一手給大家看,我拿起棒球就非常用力地朝對方的頭部丟,結果對方被我打到馬上暈了過去,這是我轉進化學系以後闖的第一個禍。到了第二個禮拜,做分析化學實驗正在倒硫酸的時候,一位同學撞到我,結果硫酸就潑到一位女同學的手上,我愣在那裡看著,不知道要不要替她擦,結果她就哭著走了。沒多久,校園裡就開始傳說「李遠哲向女生潑硫酸」,還傳到師大我姊姊那裡,她知道後很緊張,就跑來找我興師問罪。就這兩件事,我才剛轉系就變得很有名。

怕到金門當砲兵,所以去考清大研究所

到大四時我們要寫大學畢業論文,許多同學都找有名的教授,我卻覺得應該找一些新思想的年輕老師,我就找了鄭華生講師。有趣的是系主任潘貫教授是鄭講師的「老闆」,我們每次做實驗需要採購的東西,必須填一張表送到系主任那裡批示,潘教授很疼我,每次我要買東西不管多貴,他馬上就批准。可是班上其他三十位同學填的表,送過去一、兩個禮拜都沒有下文。同學就抱怨不公平:「因為你是班代表,又是鄭老師的學生,所以差別待遇。」於是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同學填採購單時都用我的名字,然後替三十位同學編號「李遠哲一」、「李遠哲二」...,果然單子很快就批下來,同學們都很高興。那一陣子,鄭老師看我這個小孩實驗做得還不錯,就請我到臺大附近吃飯,我覺得口渴,他就給我一杯啤酒,我喝了之後,我開始覺得燈泡越來越大,後來電燈開始轉動,我就不省人事了。等醒過來發現自己在實驗室裡睡著,原來我暈過去了,是老師把我從臺大門口揹回來的。我一直沒去想出國這件事,到了大四,看到很多女生在申請出國,我才知道原來有許多人要出國唸書。臺大畢業後,我就去考清華大學的原子科學研究所,我考清大有一個原因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那時候金門炮戰,唸理學院的學生大都會抽到砲兵,所以抽到砲兵的人都跑去考清大研究所,因為考的人太多,非常難考。幾百個人錄取二十位,其中十位是從軍校來的,因為那時政府想要發展原子彈。在那裡,我學到很多關於近代物理實驗的知識,第二年我被一位日本教授指導作分析化學。我做的是從北投溫泉的水變冷結晶(稱北投石,北投是世界唯一生產的地方)中找出所有的放射線同位素,透過分析以瞭解地殼轉變的過程。

論文數據錯誤是日本教授害的

不過,我第一天跟日本教授做實驗就得罪他了。因為我告訴他實驗所用的坩鍋不對,他很不高興,我們兩個所做的數據也不同,其實是他的數據有誤,後來我把論文寄到日本給他看,他又把我的數據改成他自己的,寄到中國化學學會發表,所以我的第二篇論文中北投石的數據分析不對,是這麼來的。從這次的事件中,我了解到一點,「做教授的應該多聽學生的話」。我後來就留在清大當助教,那時候學校的設備很簡陋,許多實驗設備都沒有,為了自己做儀器,就跑去玻璃工廠跟師父開始學吹玻璃,設計各式各樣的實驗器具。而且我跟另一位由國外回來的教授用結晶學決定化合物構造,可是他常常幫倒忙,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才跟他達成共識,回想起來,我想這是我實驗生涯最辛苦的一段經驗,也成長很多,我不但要努力解決研究工作所面臨的困難,還要克服人為因素。後來我就申請到美國去唸書,進了加州柏克萊大學。一九六二年的夏天,我到美國是滿懷信心的,不過我發現很多名校的學生也很優秀,而且接觸過的實驗儀器,比台灣來的學生又新又多。剛開始時我的指導教授並不太理我,他每次進實驗室都跟一位麻省理工學院來的學生談完話後就走了。我常常找他討論,問他實驗該怎麼做。他聽了都說:「我如果知道怎麼做,早就自己做了,也不會找你。」我覺得很納悶,老遠從台灣到美國做研究,他竟然什麼都不曉得,而且常有離譜的意見,所以那時我常跟我太太抱怨。我後來想,既然論文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決定還是自己想辦法,自己找資料、做設備來解決問題。後來我的老闆到實驗室來都只找我問: "What's new?" "What's the next?"他很滿意。兩年後,他有一天進實驗室告訴我可以寫論文拿博士了,我覺得自己還沒學到什麼東西,所以就反問他「我需要這麼早就寫論文了嗎?」於是才知道下個月他要到英國去了,因此我到柏克萊還不到三年就拿到博士學位。教授採用李遠哲的設計,但沒讓他掛名拿到博士後,這位教授留我在他的實驗室裡繼續做研究,那時我想瞭解離子和分子碰撞的軌跡來分析碰撞跟化學轉化的進行方式,可是每次都要花很多時間和工程師討論質譜儀該怎麼做,但他做出來的往往跟我想的不一樣。人一輩子能活多久呢?我不想再這樣耗下去,所以我不做設計了,就請工程師告訴我怎麼畫工程圖,自己做儀器,一年多後我的指導教授回來,看到我做出的實驗成果,也幫他培養了一些人,他很高興。我後來到哈佛大學作第二次博士後研究,才知道柏克萊的那位教授,在正式發表論文時把我的名字從作者欄刪去,只在最後註明感謝李遠哲在儀器和實驗的協助。這個實驗非常特殊,很受學術界的注意,那位教授用我設計的儀器作實驗,是學術界都知道的事,他發表論文沒有把我的名字列上去,我雖然很失望,但倒不是那麼介意的,後來他成為了美國科學院的院士。我到哈佛做了一年半的研究給我的成長很多。中性的原子分子碰撞後的反應,是大家期待見到的實驗,首先我必須設計一部很複雜的儀器,因為時間有限,我計畫只用短短十個月就要做好儀器設備。於是我先做機械圖,把構想直接拿到工廠裡做。從第一個零件做起,一面配上第二個零件,一面修改錯誤,到十個月後最後一塊終於如期裝好,事後想想還是很驕傲的。那時,加州理工學院一位很有名的教授,他來哈佛演講,他看到我正在畫圖,便問我要做什麼研究,我跟他說想做「交叉分子處理研究」,他又問:「你要待在這裡多久?」當他知道我只能待一年半,而且已經來兩個多月了,他非常驚訝,他說:「我在加州理工學院有優秀的學生跟我做了八年的實驗,現在我慢慢瞭解如何才能做好實驗,大概要再五年後,我才能作出這些實驗。你現在只有一年半的時間,怎麼可能呢?」我聽了還不好意思告訴他,我想在十個月裡面把它做好,而且還想告訴他我知道他的學生沒有做出來的原因。大師伯恩斯坦見到李遠哲的實驗成果幾乎昏倒我到芝加哥大學當助教授時,系主任對我說:「教授要自己找錢。」我很驚訝,原來教授要找財源,實驗花費、學生工資,都要自己想辦法我非常失望。因為我做學術就是不想碰生意才到學校工作,不過樣樣東西都要學,我這樣也開始了。到芝大之前我已累積很多經驗,有些實驗我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世界最好,不過系裡並不清楚我的情況。有一天系主任到威斯康辛大學帶回了一份論文,是做分子束頗有成就的伯恩斯坦的弟子將十五年來做的成果總結。他說:「你能夠做那麼好的儀器嗎?」我把論文拿回去看之後,他們這部儀器對我而言是個廢物,我如果做一個下午的實驗,他的學生做一輩子也看不到,第二天我告訴系主任我這部儀器可以做比他好一百倍,系主任聽了卻很生氣,不以為然。隔年,伯恩斯坦教授到我們學校來,我把那天下午我做的實驗給他看,他幾乎昏倒了,他說;「未來的十年,我就是想做你只花一個下午的實驗成果。」原本他要演講的,結果他就讓我上臺講了這個實驗。那一陣子,我還做了很多研究是一個助教授沒有錢要跟很大的研究族群競爭,怎麼樣能做得更好。兩年之後我變得相當有名。七四年我離開芝加哥大學到柏克萊大學去,有人就說:「芝加哥大學遺失一位將來可能得諾貝爾獎的人。」我自己是不相信這一套的。但這些話卻傳到了我母親那裡,有時回臺灣,我媽媽常會問我:「為什麼還沒有呢?」其實我們從事研究工作的是真的喜歡學術研究本身,如果只為了名利而努力,那是不會有多大成就的。回想這半輩子,我們活過來的一點一滴都會影響以後生活,小時候在二次大戰躲轟炸,住在山洞裡很辛苦。二次大戰結束後,社會變遷劇烈,我變得很早熟,也不太接受傳統觀念,帶著懷疑的眼光,看我們的社會、學問、所有的一切。小學五年級打少棒,六年級時代表全新竹縣打桌球比賽得到冠軍,這些都影響到我日後的行為,學會團體生活。後來我做研究,常常熬夜做實驗常感謝我小時候當野孩子打球訓練時的精神。後來,我到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感受到教授對外國學生的差別待遇,我更鞭策自己,因為我知道我可以做得比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好;到了哈佛大學,我把二、三十張複雜的儀器設計圖拿給教授看,他看得眼花撩亂,最後說:「大概只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人,才能設計這種儀器。」做科學家和找好伴侶要一起考慮在家庭生活方面,我認為男性要做一個科學家一定要找一位能夠了解科學研究到底是怎麼回事的好伴侶,這是很重要的。我跟我太太到美國留學,兩個都在念書,但是馬上就發現,夫妻都在念書,又要照顧小孩是不可能的事。兩個人商量以後,雖然我太太比我聰明,但是她還是決定要留在家裡,我在外面做研究工作,她不喜歡玩,真是一位相夫教子安分守己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家裡如果沒有支持的力量,要做好科學研究,是很不容易的事。常常實驗做到三更半夜,第二天一早滿懷著精神又要趕去實驗戰場奮鬥。可是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快就離開你,如果每天連晚上、週末都留在實驗室,怎麼有時間跟小孩子相處呢?有一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我在芝加哥大學時,有一次,我決定晚上不回實驗室要留在家裡跟女兒玩,玩到一半時,我突然想到一個實驗靈感可以做,所以我又決定我還是趕回去,於是我就跟我女兒說「我要走了」,她居然回答:"Thank you for coming play with me."她知道我是爸爸,但是不曉得我是住在家裡,通常我都是吃完飯就走了,那一天她的話給我很大的打擊。提到吃飯,有一次我太太花了很多心血煮了好吃的東西,但是吃的時候,我都在想實驗的事情,兩三口就把飯扒完吞到肚子裡,太太就問我:「你今天吃的好吃嗎?」我就楞住,問她:「我今天到底吃了什麼?」她沒好氣地說:「從明天開始起你只要吃漢堡就好了。」所以別人以為我樣樣事情都能照顧到,其實沒這回事,總是有些地方要犧牲的,不是任何事都能兼顧,做到完美的。我自己比較有社會主義的思想,比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常常覺得我在實驗室裡培養這麼多人,為什麼要多花時間照顧我的小孩呢?既然我太太已經照顧好我們的小孩,而天下有這麼多喜歡化學的人跟我在一起,我是有責任培養的。我發現在臺灣有些人到了四十五歲,也累積了一些經驗,有些新構想,想要研究大的題目時,得不到足夠的資源,因為國科會資源分配的方式是平均的,但下半年後,這種情況會改變,只要能提出好的構想,有大題目就會多給補助。不過有很多年輕的學者往往為了升等的壓力或國科會的獎助,常常挑些不成氣候的小題目作。真正做研究是不會去想錢的問題,心裡只是想要找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事實上有很多我們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可以去挑戰的。在科學上要做大題目或新方向,我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在日本學術界,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做的學術成就不多,就提供了很多錢,吸引世界各地的學者到日本作研究,以一個主題為核心,用現有的人、手段或工具,共同探究研究的主題,這一定會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卻不容易作出創新發明的結果。另一方面,科學的研究是在未來的世界裡走,有的人適合自由發揮,在他背後有一筆大的經費支持,可以自己找人組成一個研究團體研究新東西、新發明,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找不到新發現的情形,但卻可以培養不少人。臺灣作研究工作比美國、日本少一半老實說,一九八六年得到諾貝爾獎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件「不幸」的事,得獎後,我常常滿身大汗吃完飯就又要去演講,外務很多,到了街上大家都認識你,一大堆記者跟在後頭。我太太對我說:「何苦呢?和學生快快樂樂的在實驗室裡工作不好嗎,每天這麼累,飯也吃不好,乾脆把諾貝爾獎還給他們好了?」當然每個人在不同的境地做不同的事,但我最高興的是,別人認為:「你做得真是不錯,你真的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每天和學生在實驗室裡發現新東西的樂趣,回到家裡太太覺得你不錯那就不錯。所以得不得獎,幸與不幸,那要看你用什麼角度去說。現在社會上有高學位高失業率的問題,每一萬人中,在美國人有四十個人作研究,日本有將近四十人,而台灣平均只有二十幾個。因此年輕能幹高學位的人在我國確實機會比較少,另一方面這是產業結構的問題,如果台灣只有製造業或辦技術半勞力的工作,現在條件上已經比不上東南亞,如何提昇產業結構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觀念的問題,對於年輕人,我們常常把教育跟就業認為是緊密的關係,這是不對的。教育是教一個人學做人處事、道德、文章、解決將來的問題,這跟職業上的訓練應該分開,可是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想得到高學位,得到高學位就假設他一定是作研究或大學任教;其實不然,一個博士也可以到高中、小學教書,或是做實務工作。我希望透過教育改革,社會的價值觀可以慢慢改變,每條人生的道路都可以走通,不要以學位論斷一個人,這樣高學位高失業率的情況會慢慢改變。記得我在柏克萊的時候,學校有一位理髮師是從前在柏克萊唸森林系的學生,他發現種一棵樹要等二十年才能砍它,但是人只要二十天,就能「砍」一次,他後來就決定做一位理髮匠,也挺有一套,學校裡所有的教授都被他理過頭髮,他收費比別人高一點,算一算,他的收入跟教授其實不相上下。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看出一個人只要對社會有貢獻,他學什麼,得什麼樣的學位其實並不重要。

 

Former CEO of HP Speaks on Leadership and Choices

Jayne Chng (OH), News Editor

Issue date: 11/6/06 Section: News

After being largely removed from the public eye since her dismissal from HP, Carly Fiorina resurfaces at Harvard to discuss lessons learned along her rise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men in business.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pixnet.net/cwyuni/post/18112313/2

 

人還是要小小的規劃一下I believe that you watch too much TV. May I share a bit of information from Canada?
The working force in Canada, over 50% have Bachelor degree. Everybody want to be the manager, who is the staff. MBA doesn't mean much to the employer [for the extra 2 year], but your experience count. Also, the Wall Street and Bay Street law firm and accounting firm started a trend to subcontract out the back office work to the third world country. The profession you are going in is in change. Watch out. The outcome may not be as what you expect.
I will say business sense and lifetime learn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any professional. There is no easy money.
人還是要小小的規劃一下, but not just planning and not doing anything constructive.
Start working, and you will be rewarded!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pixnet.net/cwyuni/post/18112313/2

 

from Morgan StanleyHi L,
I am having difficulties understanding what you really want to know. The second letter got me even more confused. However, I do want to share with you an article about Morgan Stanley's ex-co-chair Zoe Cruz. It tells you what it takes to get into (and get out of) a company like MS.

http://nymag.com/news/business/46476/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 |
2008年05月23日14:00
下又有許多人即將拿到自己的MBA學位證書﹐殺奔到現實的職場之中。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 have to claim that the masterpiece quoted below isn't my works,but it's pretty,isn't it?

 deep in night( 作者:laixiaoqi 时间:2008-04-24 )

lying solitary in bed
only stillness sprawling over heart
over mind, and over soul
touching the deepest-buried emotions

great ambition as I have
it fails to sweep away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