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A:學生該帶著什麼離開學校by 黃達夫
0.杜克大學校長 渤海德(Richard H. Brodhead)提到,培養全球化人才的重點,是鼓勵學生跨越傳統的界線,學習整合不同知識的能力,
因為專門化的知識已不足以因應今日社會極度複雜的種種問題。未來的挑戰是沒有標準答案,而必須時時面對變化莫測的新狀況,思索最佳的創新策略。
1.大學生和中學生最大的不同在於,因懷疑而問「為什麼(why)」之後,還要問「為何不(why not)」,
並靠「外力」加強聯繫腦內掌管思考的額葉和新皮質,『外力』就是教育。
2.學校教育的關鍵在於最後帶著什麼離開,如果帶著知識離開,知識的半衰期只有兩年半,兩年後又變成腦袋空空。
唯有帶著『方法論』才能長久。
3.2003年厄巴尼醫生(Dr.Carlo Urbani)在醫療貧乏的越南,發現新型傳染病SARS,憑藉的不是最新的檢驗儀器,
而是具備問病史、身體檢查和細心觀察的基本功與邏輯推理能力。
 
引述B:資訊要丟,知識要撿by王力行
0.資訊是一種訊息,只是單向的,而且受制於形式,例如文件、圖像、演講、食譜、樂譜...,
可以集結包裝,傳遞給任何人。
1.而知識,是要靠經驗去消化彙整資訊,還要去驗證、思考,甚至在親身體驗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認知科學教授洪蘭:談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過的東西,一定要經過反思將他和過去的知識連接起來,這個知識才會被長期儲存」
3.成就一個好的外科醫生,除了蒐集所有相關手術資訊,還要有實際動手術的訓練,更要接受純熟的老師指導,大量閱讀、觀摩,才能擁有專業知識。
4.資訊可以是一種素材,是一個起步;知識,則能變成解釋、運用和推廣。
5.任何人都可以上google去找到盲腸炎手術的開刀步驟,但是不論這個人蒐集了多少資訊,「你敢讓他開刀嗎?」
6.一位大學教授常語帶譏諷地對學生說:「你們不要整天泡在網路上,看一些沒營養的資訊,以為學到了知識。」
7.資訊要懂得丟,知識要懂得撿
 
引述C:台灣的管理水準要與世界接軌by高希均
0.前哈佛校長伯克(Derek Bok),在新著《表現不佳的大學》中坦率地批評:大學生在寫作、思考、數理推論、邏輯思維、外語訓練、人文素養等各方面均表現不如預期。
1.《哈佛商業評論》著重的四大領域:領導、創新、策略、管理。
 
心得:not ye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凌 于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